大家好,我是小枣君。

今天,我们继续聊SIM卡的那些事儿!(昨日文章链接

昨天我们介绍SIM卡“减肥计划”,从标准卡一直说到nano-SIM卡


很多人会问,难道Nano-SIM还不够小吗?还不能满足要求吗?

众所周知,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我们的手机已经变得非常轻薄。

即便如此,手机厂商们在手机尺寸和空间利用上依然是殚精竭虑,丧心病狂。



Nano-SIM虽然看上去已经很小了,但是对于手机厂商来说,还是无法忍受。


毕竟,现在都是追求产品极致,比拼参数,差0.1mm都不行。

除了SIM卡本身之外,卡槽结构以及对应的接口走线,也要占用空间。


如果说手机还能够忍受SIM实体卡,那对于很多智能硬件来说,即使是Nano-SIM,也还是太大了。

例如现在很常见的智能手表、运动手环、智能眼镜。

带通讯功能的手表

这些可穿戴设备上的空间,甚至比北上广的商品房空间还要值钱。


此外,有卡就有卡槽,有卡槽就有缝隙。

手机卡槽

SIM卡槽的缝隙对于设备的防水影响很大,进而限制了设备的使用场景。

还是以手机为例,卡槽、充电口、耳机孔,都是厂商们迫切希望能够干掉的。耳机孔,可以用蓝牙耳机干掉。充电口,可以用无线充电干掉。但是卡槽,一直都还没有办法干掉。

第三点,SIM卡是插在卡槽里的,通过金属触片连接,但是这种非焊接的接触,就会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。对于可穿戴设备,需要面对各种恶劣的震动、磕碰环境,时间长了,容易导致松动或脱落,影响使用。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换号困难。


SIM卡代表了用户和单一运营商的契约关系。你办理了SIM卡,就是和运营商签订了合同,凭卡享受服务。

SIM卡就好像一把钥匙。一把钥匙只能开一个门,如果你想开别的门,就必须再买别的钥匙。

换钥匙就是换卡,对于手机用户(尤其是经常出国的用户)来说,换卡是一件挺麻烦的事,插拔卡槽需要卡针,还要想着如何保管备用卡。

卡针,要用的时候却永远找不到

所以,以手机厂商为代表的终端设备制造商们,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彻底解决SIM卡的这些问题。


办法来了。


既然实体SIM卡问题那么多,与其想着如何瘦身,还不如干脆干掉它。


说干就干,用虚拟SIM卡替代实体SIM卡的大幕,就这么拉开了。。。


2011年,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。


2014年,苹果发布了自己的SIM卡——Apple SIM,嵌入美国和英国发售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电脑中,允许用户设备动态选择运营商网络。

2015年7月,苹果公司和三星计划联手推出eSIM


2016年2月,GSMA(GSM协会)发布智能手表、平板、可穿戴设备的eSIM卡远程配置规范。


2016年6月,GSMA发布智能手机eSIM规范。这一规范获得全球超过30家运营商、芯片商及苹果、三星、谷歌等智能手机厂家的支持。


那么,到底什么是eSIM呢?


看到eSIM这个词,你可能会以为“e”代表“电子(electronic)”,是电子SIM卡,其实并非如此。


eSIM是指Embedded-SIM(嵌入式SIM卡),本质上还是一张SIM卡,只不过它变成了一颗SON-8的封装IC,直接嵌入到电路板上。



这样一来,不仅解决了连接可靠性的问题,也节约了高达90%的空间。


而且,eSIM是可编程的,支持通过OTA(空中写卡)对SIM卡进行远程配置,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、安装、激活、去激活及删除。


OTA过程

说白了,你不用去营业厅,就可以灵活选择多家运营商的网络,像选Wi-Fi一样方便。


这不是要了运营商的老命?!


长期饭票变成临时饭票,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再紧密,用户粘性大幅下降,说翻脸就翻脸,你一点办法都没有!

对于苹果、华为这样的终端设备商来说,eSIM简直不要太爽——即节约了空间,方便了设计,也降低了难度和成本。


Apple Watch Series3

仅比前代手表增加了0.2mm的厚度,就实现通讯功能


最重要的是,有了eSIM,终端设备商就可以绕开运营商,直接和用户搭上线了。至于你运营商会怎么样,他们才不会在乎呢(心中暗爽)。

这就是为什么,终端设备商在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广eSIM。


2015年8月,三星Gear S2成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。


2017年9月,苹果发布的Apple Watch 3也采用了eSIM方案。

2017年10月,Google最新发布的两款手机Pixel 2与Pixel 2 XL成为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机。

……

一时间,狼烟四起,终端设备商们纷纷投入eSIM的怀抱。

话说回来,前面提到,是GSMA发布了eSIM的规范。而GSMA(GSM协会)是一个代表全球移动运营商利益的组织,按理来说应该抵制才对,为什么会推动eSIM呢?

因为运营商们根本不是为了手机才推进eSIM的。他们关注的重点,是物联网


根据专业机构预测,到2025年,全球M2M(Machine to Machine)连接设备数量将达到300亿,这些设备都依赖e-SIM相关网络技术实现联网,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是一块超大的蛋糕。


所以,即使是心里不情愿,很多运营商还是忍痛支持eSIM,包括AT&T、德国电信、沃达丰、西班牙电信以及Orange等。


包括国内的运营商,也瞅准了eSIM在物联网上的巨大商机,有所动作。

2017年6月,上海CES Asia(亚洲消费电子展),中国移动推出一款全球尺寸最小的eSIM NB-IoT通信模组M5310,成为热点。


哦,对了,eSIM只是虚拟SIM技术中的一种。除了eSIM之外,softSIMvSIM也都属于虚拟SIM技术。

相比于eSIM至少还算是有一个嵌入式硬件,softSIM和vSIM是直接彻底消灭了硬件


SoftSIM依托操作系统软件实现SIM功能,没有实际的物理芯片存在,对基带进行修改后,基带重定向直接通过其它接口和操作系统层交互,而不再需要访问SIM硬件。(这应该是虚拟SIM的终极形态吧!

华为的天际通,就是基于海思SoftSIM技术,是softSIM的典型代表


虚拟SIM的发展之路注定是坎坷的。从诞生之日起,围绕这项技术的就是持续不断的纷争、博弈。


例如最开始的Apple SIM,刚发布后,美国几大运营商就很不情愿,各种推诿,各种附加条件,Verizon干脆直接拒绝。


还有后来的Apple WATCH ,在国内发布,当时只有上海联通支持,结果现在联通也宣布不支持了,苹果只能宣布中止。


刚刚提到的天际通,也传言被有关部门约谈…


这些都不难理解,承载着用户数据的SIM卡,牵扯了太多的利益,是运营商的最重要资产之一,哪能拱手让人?


除了利益原因之外,安全其实也是一个问题,终端设备厂商鱼龙混杂,用户在各个运营商的签约信息,是否可以放心交给他们?


对于eSIM系统来说,谁控制配置eSIM的平台,谁就拥有主动权

但是,无论如何,eSIM的发展趋势谁也无法阻挡。


虽然现在eSIM的发展还处于非常初始的状态,但是,据权威部门预测,至2020年,新增eSIM连接数将达到2亿个,全球将拥有3.46-8.64亿部内置eSIM卡的智能手机。德国电信预计,至2025年,eSIM将全面取代传统SIM。


按目前的情况,eSIM技术很可能会先在物联网方面得到应用,进而带动在手机上的应用,到了那个时候,如果生米煮成熟饭,运营商也无回天之力了。

总而言之,以eSIM为代表的虚拟SIM技术,是消费者的福音,手机厂商的法宝,运营商的双刃剑。

大戏开幕,让我们拭目以待吧!

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鲜枣课堂

作者 鲜枣课堂

发表回复